學院計畫:「學院標竿」
政大是一所非常獨特的大學,以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為學術發展主軸,學術研究成果和校友對於社會發展、政治形塑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由於政大的獨特性,我們很難在世界上找到和政大有著類似體質、規模和影響力的大學。
面臨新時代的挑戰,政大不斷省思標竿大學的意義與選擇:除了在學術成就和影響力能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外,標竿大學應能給予我們更多啟發,我們也勢必要與標竿學校有更多的互動。多方考量與討論後,我們選擇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院(Sciences Po)為標竿學校,另選擇了與我們互動良多的姊妹校柏林自由大學(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FUB)為策略上的師法對象,兩校和政大一樣面臨語言使用的挑戰。
對人文社會科學而言,除追求普世價值的呈現,也著重在地特色的發展,Sciences Po和FUB皆是世界知名學府,且二校為政大非英語國家中交流最密切的學校之一,創校目標與政大相近,培育國家與各專業領域領導人,在人文、社會、國際關係、政治、法律等領域的學術表現和影響皆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兩所學校皆非英語系國家,卻能突破因發表語言、在地議題的挑戰,以在地研究影響國際趨勢,其發展策略和學術能力的展現確有政大應以表率之處。
在深耕一期規劃時,政大就與兩校做過比較,了解我們在國際重點學院/領域的優劣勢。[1]在深耕二期,我們仍以此兩校為標竿,並將其與相關指標的比較呈現在2023年的表1(2023年 政大與國際競爭標竿學校之基礎比較)。從表1可以看出,與標竿學校相比,以政大商學院為主體的「會計與財務」及「商管」兩領域最為傑出,五年來在三校中持續維持領先地位;以傳播學院為主體的「傳播媒體研究」雖然仍優於Sciences Po,但較五年前下滑了一個等級,因此也與FUB的距離更遠。以外語學院為主體的「現代語言」與五年前的等級一樣,優於Sciences Po,但與FUB的距離也沒縮小。以外語及文學院為主體的「經典與古代史」排名在全校屬最佳,為47名,是政大唯一進入前50名的領域,但較FUB的20名仍有一段差距。然同以兩院為主體,也是政大昔日最以為豪的「語言學」,則下滑了一個等級,仍是落後也同樣下滑一個等級的FUB。至於有傳統優勢、以法學院為主體的「法律」,及以社會科學院為主體的「社會學」,則是政大此回唯二有晉升的領域。然同時,「政治與國際研究」、「經濟與計量經濟」、及「教育」則分別下滑了一至三個等級。整體而言,往上爬的少,往下跌的多;地位領先的少,落後的多。這樣的發展對我們深耕二期在「政大顯學」的佈局上,很是值得思考。
透過分析112年5月與113年11月兩個時點的指標變化,我們可觀察三所標竿學校的發展趨勢如2024年的表1(2024年 政大與國際競爭標竿學校之基礎比較)。在國際化課程與教學推動方面,三校各有特色。本校的14個「英語授課學分學程」(ETP)雖維持不變,但雙聯學位合作從47個增加至54個,展現出深化國際合作的決心。Sciences Po則持續擴充其ETP規模,從21個增加至23個,同時維持63個雙聯學位合作,反映其國際教育的深厚基礎。FUB在ETP方面表現最為亮眼,從21個大幅增加至31個,儘管其雙聯學位數量相對較少(從5個增加至6個),但整體仍展現出積極推動國際化教育的態勢。然而,在研究產出方面,三校皆面臨不同程度的挑戰。政大的論文發表量從444篇減少至317篇,Sciences Po維持在205篇左右,而FUB則從9,942篇下降至7,050篇。三校的研究產出和論文引用率皆呈現下滑趨勢,反映全球學術環境的激烈競爭與挑戰。
【2023年】表1:政大與國際競爭標竿學校之基礎比較
表1:2023年 政大與國際競爭標竿學校之基礎比較 |
|||
|
國立政治大學 |
Sciences Po |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
創立 |
1927 |
1872 |
1948 |
歷史背景 |
1927年配合國民黨務需求成立,1954年由行政院核定於台北復校。創校之初,為負責培養政治與管理人才的中央院校之一。 |
普法戰爭後由知識分子與實業家創立,1945年法國接收巴黎自由政治學校的資產,並負責管理改名巴黎政治學院。 |
前身為柏林大學,冷戰和東西德時期受美援,於1948年在西柏林成立柏林自由大學,是德國頂尖大學之一。 |
學生規模 |
總數:16,728[2]人 研究生:6,996人 |
總數:15,000[3]人 研究生:6,894人 |
學士班及碩士班學生共33,500[4]人,博士班學生共4,000人 |
國際生比例 |
10% |
50% |
38% |
教員人數 |
1,168 專任師資(含講師)718/ 兼任師資450 |
4,646 |
5,118 |
2023年QS 世界排名 |
601-650 |
259 |
118 |
2023年QS 社會科學與管理&藝術與人文學科排名(以政大有入榜之學科進行比較) |
社會科學與管理:289 會計與財務: 51-200 商業管理研究:201-250 傳播媒體研究:151-200 經濟與計量經濟:301-350 教育:301-350 法律:201-250 政治與國際研究:101-150 社會學: 201-250
藝術與人文:341 經典與古代史:43 英國語言與文學:301-330 語言學:151-200 現代語言:101-150
工程與科技:未入榜** 電腦科學:601-650** |
社會科學與管理:74 會計與財務:251-300 商業管理研究:N/A 傳播媒體研究:201-250 經濟與計量經濟:89 教育:N/A 法律:65 政治與國際研究:3 社會學:27
藝術與人文:218 經典與古代史:N/A 英國語言與文學:N/A 語言學:N/A 現代語言:201-250
工程與科技:N/A** 電腦科學:N/A** |
社會科學與管理:106 會計與財務:201-250 商業管理研究:201-250 傳播媒體研究:39 經濟與計量經濟:151-200 教育:101-150 法律:69 政治與國際研究:20 社會學:30
藝術與人文:27 經典與古代史:20 英國語言與文學:43 語言學:101-150 現代語言:28
工程與科技:310** 電腦科學:201-250** |
ETP 數量 |
14[5] |
21[6] |
21[7] |
雙聯學位 |
47[8] |
63[9] |
5[10] |
研究產出[11] |
Publication:444 Citations per Publication:0.72 |
Publication:204 Citations per Publication:1.82 |
Publication:9,942 Citations per Publication:2.41 |
**FUB 在醫學、科學與工程領域排名皆在45至350間,政大及Sciences Po較無該領域發展。 備註: 1.全英語學位學程:碩士學位學程有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社)、應用經濟與社會發展英語碩士學位學程(社)、國際經營管理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商)、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傳)、國際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國);博士學位學程: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位學程(社)、社群網路與人智計算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資)。 2.全英語學分學程:國際事務學院、社會科學學院、法學院、理學院、教育學院、外國語文學院、文學院。 |
(2023/05)
【2024年】表1:政大與國際競爭標竿學校之基礎比較
表1:2024年 政大與國際競爭標竿學校之基礎比較 |
|||
|
國立政治大學 |
Sciences Po |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
創立 |
1927 |
1872 |
1948 |
歷史背景 |
1927年配合國民黨務需求成立,1954年由行政院核定於台北復校。創校之初,為負責培養政治與管理人才的中央院校之一。 |
普法戰爭後由知識分子與實業家創立,1945年法國接收巴黎自由政治學校的資產,並負責管理改名巴黎政治學院。 |
前身為柏林大學,冷戰和東西德時期受美援,於1948年在西柏林成立柏林自由大學,是德國頂尖大學之一。 |
學生規模 |
總數:16,660[12]人 研究生:6,859人 |
總數:15,000[13]人 研究生:7,425人 |
學士班及碩士班學生共33,900[14]人,博士班學生共3,500人 |
國際生比例 |
10% |
50% |
43% |
教員人數 |
1,192 專任師資(含講師)708/ 兼任師資484 |
4,649 |
5,112 |
2024年QS 世界排名 |
567 |
319 |
98 |
2024年QS 社會科學與管理&藝術與人文學科排名(以政大有入榜之學科進行比較) |
社會科學與管理:297 會計與財務:151-200 商業管理研究:251-300 傳播媒體研究:201-250 經濟與計量經濟:301-350 教育:401-420 法律:201-250 政治學:101-150 社會學:201-250
藝術與人文:261 經典與古代史:30 英國語言與文學:N/A 語言學:151-200 現代語言:151-200
工程與科技:未入榜** 電腦科學:701-720** |
社會科學與管理:79 會計與財務:251-300 商業管理研究:N/A 傳播媒體研究:201-250 經濟與計量經濟:96 教育:N/A 法律:64 政治學:2 社會學:27
藝術與人文:273 經典與古代史:N/A 英國語言與文學:N/A 語言學:N/A 現代語言:201-250
工程與科技:N/A** 電腦科學:N/A** |
社會科學與管理:105 會計與財務:201-250 商業管理研究:201-250 傳播媒體研究:34 經濟與計量經濟:151-200 教育:151-200 法律:65 政治學:22 社會學:29
藝術與人文:41 經典與古代史:26 英國語言與文學:42 語言學:101-150 現代語言:33
工程與科技:288** 電腦科學:201-250** |
ETP 數量 |
14[15] |
23[16] |
31[17] |
雙聯學位 |
54[18] |
63[19] |
6[20] |
研究產出[21] |
Publication:317 Citations per Publication:0.26 |
Publication:205 Citations per Publication:0.75 |
Publication:7,050 Citations per Publication:0.93 |
**FUB在生命科學與醫學與工程領域排名皆在143至288間,政大及Sciences Po較無該領域發展。 備註: 1.全英語學位學程:碩士學位學程有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社)、應用經濟與社會發展英語碩士學位學程(社)、國際經營管理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商)、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傳)、國際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國);博士學位學程: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位學程(社)、社群網路與人智計算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資)。 2.全英語學分學程:國際事務學院、社會科學學院、法學院、理學院、教育學院、外國語文學院、文學院。 |
(2024/11)
深耕二期,我們仍以深耕一期的「國際學術康莊大道」計畫做為總體學術環境的鋪設,再以此銜接至國際重點學院/領域在國際學術聲望上的躍升。基本上,任何領域,包括教學創新、社會責任與產學合作,要從「好」做到「傑出」,一定要經歷「國際化」的歷練及淬練,與國際接軌,我們的極限要靠「國際化」來突破,而「國際化」又給我們定義了更高的視野與境界。
本校在國際發展策略架構的組織面仍是由校長主持,並由國合處擔任幕僚單位之「國際化發展委員會」,為國際化發展策略擬定之最高單位,而有關國際重點學院/領域的第二期規劃即屬其職掌之一。另在「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的架構及「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BEST)的推行下,本校順勢增強充實在深耕一期即已推行的全英語教學及全英語教學學程(ETP),使其繼續做為發展國際重點學院/領域的支撐。
除校的標竿(法國之Sciences Po及德國之FUB)外,各院也有院的標竿做為院國際發展策略之參考(請詳見以下2023年、2024年的表2:本校各院之國際標竿學院),並在對接串聯二期深耕計畫後(敬請詳參學院計畫:「政大顯學」),發展出各自學院之「學院計畫」。
【2023年】表2:本校各院之國際標竿學院
院 |
國際標竿學院 |
文學院 |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 (Faculty of Art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理學院 |
美國東北大學理學院 (College of Science,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
社科院 |
無 |
法學院 |
無 |
商學院 |
新加坡國立大學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
外語學院 |
法國巴黎東方語文學院(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Toky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
傳播學院 |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傳播藝術與科學學院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Arts and Science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
國務院 |
美國華盛頓特區喬治城大學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學院 (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Georgetown University) |
教育學院 |
日本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院 (School of Education, Waseda University) |
創國學院 |
無 |
資訊學院 |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施瓦茨曼計算機學院 (Schwarzman College of Computing,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2023/05)
【2024年】表2:本校各院之國際標竿學院
院 |
國際標竿學院 |
文學院 |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 (Faculty of Art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理學院 |
美國東北大學理學院 (College of Science,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
社科院 |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 |
法學院 |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院(Faculty of Law, 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 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院(Faculty of Law, University of Tokyo) |
商學院 |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NUS Business Schoo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
外語學院 |
法國巴黎東方語文學院(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Toky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
傳播學院 |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傳播藝術與科學學院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Arts and Science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
國務院 |
美國華盛頓特區喬治城大學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學院 (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Georgetown University) |
教育學院 |
日本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院 (School of Education, Waseda University) |
創國學院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社會創新未來學院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School for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 in Society) |
資訊學院 |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盧迪資訊、計算、工程學院 (Luddy School of Informatics, Computing, and Engineering, Indiana University) |
(2024/11)
[1] 與兩校比較結果請見本校一期深耕計畫第二部份表1-2-1。
[2] 資料來源:本校教務處/統計資料/各院生師比統計資料/111學年度生師比統計表。
[3] https://www.sciencespo.fr/en/about/overview-facts-and-figures (總數p.10,國際生比例p.11,研究生p.13,教員數p.24)
[4] https://www.fu-berlin.de/universitaet/profil/zahlen/index.html (學生數、博士生數、國際生比例、正教授458+員工4,660)
[5] 資料來源:本校教務處課務組提供之資訊(全英語學位學程及全英語學分學程)。
[6] https://www.sciencespo.fr/en/prospective-students/programmes-in-english,僅加總非雙聯學位之英語授課學位數。
[8] 資料來源:本校教務處註冊組提供之資訊。
[9] https://www.sciencespo.fr/en/about/overview-facts-and-figures,官網總數寫63,但是逐項自行加總為64。
[11] 資料來源:係112年5月29日自台灣大學之WOS資料庫檢索產出。
[12] 資料來源:本校教務處課務組提供之資訊/113-1生師比統計表。
[13] https://www.sciencespo.fr/en/about/overview-facts-and-figures (總數p.9,國際生比例p.10,研究生p.12,教員數p.22)
[14] https://www.fu-berlin.de/universitaet/profil/zahlen/index.html (學生數、博士生數、國際生比例、正教授382+員工4,730)
[15] 資料來源:本校教務處課務組提供之資訊(全英語學位學程及全英語學分學程)。
[16] https://www.sciencespo.fr/en/prospective-students/programmes-in-english,僅加總非雙聯學位之英語授課學位數。
[18] 資料來源:校務資訊系統/行政資訊系統/一般行政資訊系統/締約維護查詢/雙聯學位計畫。
[19] https://www.sciencespo.fr/en/about/overview-facts-and-figures,官網總數寫63,但是逐項自行加總為66
[21] 資料來源:係113年11月6日自台灣大學之WOS資料庫檢索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