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計畫:「各學院計畫」

在深耕一期時,本校即以宏觀的學術生態系統來規劃有利於發展國際重點學院/領域的條件,這個系統主要以「國際學術康莊大道」計畫為核心,再延伸到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價值鏈的創建,及在「全球在地化」的準則下,承擔具備全球尺度的社會責任。

在此次二期深耕計畫,本校各院都參與在計畫的醞釀、擘畫、及討論過程中,歷經前後三階段,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計畫。若以本校深耕計畫的架構來解讀,則同時涵蓋了教學創新(海外學習、雙聯學位、(跨國)跨領域學程、數位賦能、網路學習、教師成長社群)、善盡社會責任、產學合作、公共性合作等,也包涵了為了要達成以上計畫所需要有的院際及國際合作,所涉及的各式國際交流與合作,有機制設計,也有環境建構。

各學院計畫疊設在「政大顯學」及「政大國際」上的分配關係,敬請詳閱「學院計畫:「政大顯學」」;而各學院的計畫以及其過去三年在國際人才培育上的作為,摘要介紹如下:

 

  • 文學院

文學院以全院整體視角,並配合系所需求,尊重單位規劃,擬訂文學院之學院計畫。本院計畫包括四項子計畫,主題分別為強化教學創新精進學習環境、推動學院國際化交流、推動跨領域人才培育及特色領域研發,以及強化產學連結交流等。

  1. 子計畫一「豐壤:強化教學創新精進學習環境」

包含:透過學生自主籌劃和編輯之刊物,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帶領學生實地參訪,實踐跨領域學習;舉辦多場演講與研討會,提高學生知識遷移之能力。

  1. 子計畫二「通寰:推動學院國際化交流」

包含:持續推動專業期刊國際化;延續歷年補助學生出國、提供境外學生學習支援等。

  1. 子計畫三「鳴應:推動跨領域人才培育及特色領域研發」

透過開設領域學分學程、舉辦論壇和研討會等方式,探討學科應用與實務工作之關係,開拓女性、兒童與LGBT的平等權利等議題,以推動跨領域人才培育以及特色領域研發,冀能提升各學科與學生之核心競爭力。

  1. 子計畫四「致用:強化產學連結交流」

文學院致力於推動產學課程、跨域產學連結和國際產學連結,透過多種類型的活動,加強學科和產業之間的合作關係,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產業競爭力。

 

  • 理學院
  1. 子計畫一「理學院統籌計畫」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本院計畫包含加強國際交流、專業課程聯結、本校跨領域與產學合作等。

應用數學系規劃包含發展學校優勢之政大國際、教學創新精進之跨域學習及自主學習、產學合作連結之產學連結的育才策略及提升高教公共性之積極賦能弱勢學生,完善助學機制項目。

心理學系發展優勢特色、培育未來具競爭力之人才,特規劃大師及業師系列講座,以期讓系上師生掌握目前主流脈動。同時開設具特色之課程及工作坊,如類神經網路模型相關課程及「大腦與學習」工作坊,提供深度學習之機會。另外也鼓勵學生拓寬視野,參與國際線上學習課程,如世界睡眠大會失眠治療工作坊及自閉症介入方案學習等,以期在本系現有基礎之上,拔高在各專業領域之能見度,未來能有更優秀的整體表現。

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神經醫學暨跨領域科學新知系列講座」讓學生了解國際研究的前瞻方向及理論知識轉為實務應用、有更明確的職涯規劃認知;「實驗動物管理精進計畫」則增進提升研究品質並發表優質研究成果。

應用物理研究所希望藉本計畫的補助改善教學設備及品質,尤其112學年度應物所、電子物理學士學位學程(電物學位學程)將搬遷至新場地,我們將利用新空間建立合乎功能的教學及研究場地。同時,也將規劃舉辦一系列科普與專業演講,提供有興趣的全校師生參加。

  1. 子計畫二「神經及心理疾病關懷照護教育計畫」_神經科學所暨心理系

神科所和心理系跨域提出的神經和心理疾病關懷照護教育計畫配合學校籌設中的「X 實驗書院」的規劃理念,提供大學部學生生物實驗操作和醫學及心理相關機構參訪活動,達到跨域知識整合和落實社會實踐責任。

  1. 子計畫三「跨領域數理金融人才培育」_應用數學系

由應數系班榮超教授及洪芷漪助理教授、商院金融系林士貴教授與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應數系顏如儀教授等教師合作,著重於學生的訓練及培養,並開設課程培訓,期望培養學生在數理金融方面研究潛力,並能有申請大專生計畫之研究能力與競爭力。

  1. 子計畫四「業界、國際連結與對話」_應用物理所

科技業是我國經濟的主力,科技發展同時攸關能源、環保、國安、國防,乃至外交等各面向及各層級。而科技力的養成主要仰賴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的投入。本計畫希望利用電子物理學位學程及應用物理所現有的課程,結合校內相關領域師資,一方面建立與科技業的連結,並導入業界師資或實務界專家授課,提供學生更多實習機會,開創更多大學生研究計畫;另一方面強化國際交流,增擴國際合作。

鑒於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政大擁有文法商各學門的優勢,我們希望培育可為臺灣科技界注入新的思維方式與開闢創新作為的人才,回應許多高科技公司求新求變及求才若渴的需求,有效提供政大學子更多就業管道與生涯選擇。學生日後在公私部門服務,能具備良好的決策能力,能更完善處理現代社會處處與科技相關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提升就業競爭力及國際移動能力,為產業轉型及經濟發展作貢獻。

 

  • 社會科學學院

本院專業領域多元,致力於社會科學範疇中推動統整核心能力和創新人才養成,培育學生具有全球視野、社會關懷與國際競爭力。為達成「We rock! We care! We impact!」學院目標,本院以「跨域、整合」為主軸,擬定下列執行策略:

  1. We Rock-人才創新:鼓勵師生跨域合作,教學相長。
    1. 跨域多元:本院持續設計相關活動,推動跨領域學習,經營特色學程「人文領袖榮譽學分學程」(PPESA Program);帶動跨領域專業對話,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發表對於重大公共議題的看法,引領大眾對公共議題的興趣與思考;結合時事,設有「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臺灣原住民族發展學分學程」等,引領對話潮流。
    2. 厚植學術能量:積極鼓勵本院師生進行學術研究,在各領域成果開枝散葉。
  2. We Care-國際躍升:站立國際學術,放眼全球視野。
    1. 國際交流:持續拓展國際夥伴,架構合作網絡,積極邀請國際優秀人才與本院以實體及線上方式進行交流,研擬合作方針,建立研究、教學、學生互動機制。
    2. 在地國際化:透過本院國際學程、特色學程「英語授課學分學程」(ETP Program),以及教育部雙語計畫等資源運用,積極與國際接軌,同步世界潮流。
  3. We Impact-社會影響:以院為本,關懷共好。
    1. 在地關懷實踐:提升本院師生之國家關懷及社會參與,突破場域框架,架構與時俱進的互動與交流。
    2. 大學企業責任:以「共好文山」為主軸,培養學生對在地文化連結及社會服務工作的認同,以創新方式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期望達成社區永續發展,以及學校與社區共善共好目標。

 

  • 法學院

法律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更是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現代民主化的治理中,法律需要調解社會衝突,並與其他治理手段合作。因此,法律必須與其他領域的知識進行調和,如科技、經濟、全球協議、社會福利、氣候變遷等。在這樣跨國、跨領域的背景下,國家的立法、執行和司法權力相對減弱,國家法要維持其原來的正當性與可行性,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協調和統一,這些都彰顯創新法律的必要性。

然而,在新時代的新秩序下,社會各界不再全盤接受國家法律的效用。過去國家法被認為是理想的自由主義法律觀,這種獨立個體可以自由做決定的假設,已經不符合新時代新秩序。因此,本計畫目標在於反思自由主義的法治典範,針對不合時宜之處,發展適應新時代的跨界、跨領域法治。

本計畫將針對具體的法律議題回應科技發展與世界變遷,思索生命科學、數位科技、人工智慧和網路安全等如何挑戰了過去穩定的意義系統,並帶來了新的風險、傷害與人際互動。計畫的重點將在科技監理、風險控管、數位治理、高齡法制、環境永續等議題上,討論法治典範移轉的可能,以便在共同價值和利益之上促成法律系統的進化和完善。透過法學跨領域整合,我們希望更好地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秩序和內在邏輯的時代。

 

  • 商學院

一、深化學術基盤

透過推動企業永續管理的卓越學術研究,以及產學合作與實踐,形塑學院學術特色—企業永續管理,期能建立國際學術社群能見度,並以學術之研究成果與知識發揮社會影響力,提升臺灣企業永續發展。並支持系所邀請國際學者蒞校或遠距專題演講,以促進國際化交流並增強日後合作機會。同時鼓勵系所舉辦跨院校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海內外學者分享專業領域之研究成果,以幫助學生瞭解全球研究發展與趨勢,藉此拓展學生思考角度與視野,提升學術知能。

二、強化學生學習

藉由產學合作,提供學生實習機會,學習如何把課堂中之「理論知識」與「實務應用」結合一體,達到學用合一之目的,並有助於學生提升就業機會。此外,透過推動多元而豐富的學程,期望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培養學生溝通、理解並解決複合式問題的能力,進而打造獨特競爭優勢。同時,為強化國際學習、交流之動機,獎助學生出國進修、交換或海外短期移地學習,以增進學生就業競爭力與國際移動力。

三、精進教師教學能力

計畫性地培育新生代、中生代師資,薦送至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參加「個案教學法」和「以參與者為中心的學習法」的全球研習課程,研習教學方法與理論,以提升本院個案教學與研究之水準。

 

  • 外國語文學院

本院外語教學達25種語種,高居全國之最;另根據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23,本院「現代語言」居世界第101-150位,為全臺第二;「語言學」並居世界第151-200名。因此,本院擬發揮外語教學所長,結合二期計畫關鍵能力「自主學習」、「資訊科技與人文關懷」、「跨領域」,重點發展本院「世界文化櫥窗」、「網路外語學習」、「跨語種學習者語料庫」、「科技與人文」四大主軸,並納入系所執行之「英語、華語與臺語童謠的口語藝術」、「南島語語言資源建置計畫」及「語言科技與數位教學」,作為本院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內容。

隨著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語言學習資源愈趨多元,新興外語學習工具日新月異,尤其是ARVRMRMetaversePodcastAIChatGPT 如雨後春筍般橫空出世,沉浸式科技導入教學之高等教育趨勢銳不可當,打破傳統實體教室的僵固性。為此,本院計畫旨在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以數位科技為媒介,以人文關懷為宗旨,擬提供優質教育(SDG 4)、促進多元社會(SDG 16)、建立多元夥伴關係(SDG 17)等,融入跨領域學習、自主學習、五感學習之精神,期以培育具備資訊與人文素養、批判性思考、社會參與、問題解決等能力之優質政大人。

 

  • 傳播學院

Web3與元宇宙Metaverse蓬勃發展,特別是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所構築成的次世代網路,已成為涵蓋廣告行銷、影音內容、新聞資訊的最新傳播媒介,傳播領域在未來十年將有全新的樣貌。本計畫在互動新科技脈絡下,整合傳播學院(以下簡稱本院)師資與資源,探究未來「互動科技」在傳播領域中的重要功能及角色。計畫內容囊括本院下一階段發展重點,包括四個子計畫:(一)XR中心先期建設與量能提升、(二)「互動科技傳播」課程創新、(三)「互動科技傳播」研究、創作與產學能量之提升、(四)「互動科技傳播」的國際產學及研究交流。

(一)XR中心先期建設與量能提升

XR中心由元宇宙科技龍頭Meta公司與臺灣傳播領域的領頭羊政大傳播學院合作,除了完善先期所需之軟硬體建設,也著重相關人員培訓(如種子教師、教學助理),同步提升課程支援能量;以及與Meta業師合作,由本院規劃相關課程模組與工作坊,再由業師教授相關知識與實務操作,以強化產學合作能力。

(二)「互動科技傳播」課程創新

「互動科技傳播」包括使用者雙向交流體驗的數位媒體(例如虛擬/擴增實境、數位遊戲、行動裝置、社群媒體、智慧影音等),以及人工智慧生成應用。本計畫強調互動傳播的科技面及人文社會面。前者指互動科技應用或創作,後者則強調互動應用各面向的觀察與反思,以體現政大作為人文社會大學的關懷。本計畫將以本院既有課程為基礎,增添互動科技為主軸的新課程,以此建立互動傳播科技教學與研究發展的特色,帶領學生發展「Web3」的關鍵競爭力。

(三)「互動科技傳播」研究、創作與產學能量之提升

本計畫著重於互動科技傳播研究與創作能量的提升、交流與推廣,以及產學合作發展。計畫將成立互動傳播研究社群、研究/創作成果交流分享平臺、XR高教深耕論壇等,促進本院教師相互溝通交流,同時強化學界與產業界的對話。最終目的在於知識的產製及運用、科技創新、協助相關產業發展,同時培育相關專業人才。

(四)「互動科技傳播」的國際產學及研究交流

互動傳播與元宇宙發展是目前國際發展重點之一。本院作為臺灣傳播學術領域的領頭羊,將積極與國際學術單位及產業交流(包含CRIC研討會之舉辦、國際課程合作、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等),建立合作關係,促進課程創新與研究發展。

 

  • 國際事務學院

本院112年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國際關係新典範:在地、永續、和平」,乃緊扣學校總體盤點的五大學術社群之一的「新國際關係」。其既可以適足彰顯和發揮本院長於國際關係和區域研究的優勢,並有力整合院內各系所學程的相關專業分工,如此使得本院在變動轉型的全球和區域新形勢之下,可以積極發揮集體力量,掌握時局脈動並及時務實獻策。

近年來由於中國大陸國力躍升、對外轉趨強勢,以及俄烏戰爭的爆發震撼與方興未艾,對於東亞情勢、歐亞情勢以至世界格局,皆造成重大而持續發酵的政經影響,對於身處其中之我國的安全和發展,在在造成立即而直接的衝擊和挑戰。

針對在新的地緣政治發展下所累積醞釀,甚而逐步成形的「新國際關係」,本院所屬各單位分別就其學術專長,提出彼此緊連、環環相扣的研究議題和活動規劃。具體包括:俄烏戰爭如何牽動促發新的國際格局和周邊關係(俄羅斯研究所);俄烏戰爭以及西方與俄羅斯之間愈益激化的對立態勢,如何驅策形塑新的歐洲(歐盟學分學程);向外積極推促所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內高調宣稱步入「習近平新時代」的中國,要如何對之予以新的剖析、理解和定位(束亞研究所);在中美戰略對峙愈加深刻的政治走勢之下,東北亞的最新動態發展應如何追蹤和評析(日本學程);有別傳統安全的新的安全領域和議題,其重要性只增不減,對整體國際社會帶來的挑戦益形急迫和突顯,要如何將之納入考量、思謀因應(外交學系)。

綜合上述源自俄烏戰爭、歐洲、中國、日本的情勢演變,以及複合型的非傳統安全問題,我國應提出什麼樣的新型國家安全思維和對策,既符合在地需要,也可助於達致臺灣的永續發展和台海兩岸以至印太區域持久和平的政策目標(國際事務學院)。

最後,經過本院提交的這一統合型高教深耕計畫-院屬各單位齊心一致又各揚所長的努力,相信可以裨益形成並確立「國際關係新典範」,具體落實和展現「政大顯學」、「政大國際」的優勢面向。

 

  • 教育學院

為落實高教深耕精神,展現本院特色,本院研擬「師資生雙語教學數位賦能精進計畫」、「STEAM學分學程雙語教學內容開發」、「跨能跨域思考力之培育:創意問題解決應用於SDGs之實踐」及「學院國際連結精進計畫」四大特色計畫,以下分述各計畫摘要。

「師資生雙語教學數位賦能精進計畫」包含三個工作項目:一、建置虛擬/擴增實境課程錄製系統,提供師資生在職前學習使用數位教學科技媒體,並融入雙語教學及課程設計;二、開發虛擬/擴增實境雙語教學課程內容做為參考範例,培養師資生擴增實境融入雙語教學課程的理論與操作能力;三、建立資源共享機制,並開放本校附中及附小,以擴大資源使用效益,並落實高教深耕計畫的在地社會連結訴求。此計畫可協助補充國內雙語教學缺口,並提升師資生的數位教學科技媒體應用及雙語教學能力。

「STEAM學分學程雙語教學內容開發計畫」將透過跨學科、動手做、嘗試錯誤、問題解決及實踐應用等學習活動,提供實際操作與演練的機會,讓學生能夠達到以人為本、跨域團隊合作、素養提升等目標。學程師生也與本校教育學院USR計畫「偏鄉K-12人文藝術與科技素養提升計畫」、應用數學系「數位學伴計畫」合作,讓師生和學校老師實際進行STEAM人文藝術暨資訊素養教育課程和區域教學推廣工作,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跨能跨域思考力之培育:創意問題解決應用於SDGs之實踐」旨在導引學生自主選擇SDGs議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並提出具體解決方案,最後應用創意問題解決策略於SDGs的問題解決。透過混合式學習方式,提供學生更多元的學習方式和學習資源,增加線上討論和互動的方便性,以及即時回饋的機會,有助於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知識分享和共創知識。

「學院國際連結精進計畫」將延續過往經驗,積極拓展國際交流學習機會與合作資源,以強化本院之國際競爭力及國際學術研究能量。本院擬透過「建立長期國際學術合作關係或雙聯學位」、「鼓勵學生交換修課」、「邀請國外學者進行國際交流活動」及「鼓勵師生發表期刊」四大策略,提升本院師生之國際學術研究能力,同時培養及提升學生的國際觀,成為具國際視野之專業領導人才。

 

  • 創新國際學院

創新國際學院以培養具優秀語言能力、國際視野、跨域整合能力、全人素養和實踐創新之全球跨域領導人才為目標,積極發展學校優勢並提高國際聲譽。創新國際學院下分有三大跨領域專軌「全球治理」 (Global Governance)、「永續與社會」(Sustainability and Society)、「資料分析」(Data Analytics),以學院為核心教學單位,推動教學創新和發展,以「全球衛生治理」、「全球研究導論」、「人文地理」和「社會創新實作」四大課程為特色,提出兩大子計畫「全球治理跨領域課程」、「永續與社會跨領域課程」,希望持續推動跨域學習、自主學習、數位知識城建設和教學社群的經營,學院除了專注於教學創新,也非常重視社會責任的履行,以發展社會治理為行動的核心理念,串接在地與全球。學院透過與各方的合作,以發展社會治理為行動的核心理念,串接在地和全球的倡議,通過研究和行動來解決社會問題,如可持續發展、醫療保健和貧困等,提升學生對於全球議題和社會責任的認知,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領袖,並且能夠在不同領域中做出貢獻。

 

  • 資訊學院

資訊學院將配合校長所提之「數位賦能」理念,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投入校內的數位跨域應用。本學院將提供資訊跨域學習資源,為學生建立數位賦能的基礎,同時與產業連結,帶入產業界資源,也讓學生了解業界是如何面對人工智慧(AI)或資安等相關議題。

此外,112學年度亦將出「人工智慧應用學士學位學程」、「資訊安全碩士學位學程」以及「人工智慧跨域微學程」,提供資訊與非資訊領域大學部學生跨域修讀人工智慧、資訊安全相關基礎課程。並規劃推動跨域學術社群,搭建互利共創平臺,推展相關跨域研究,亦鼓勵計畫團隊取得外部資源。在學生方面,本院亦將開辦「程式設計研習社」、「資安攻防演練社」,定期籌辦社課或線上課程,並聘請具實務經驗之專家擔任社團講師,同時亦鼓勵學生參與相關競賽。

 

  • 109-111年亮點成果
    • 44.【國際影響】109-110年各學院國際人才培育計畫之執行成果

https://topu.nccu.edu.tw/achievement/view/99

    • 120.【國際影響】111年各學院國際人才培育計畫之執行成果

https://topu.nccu.edu.tw/achievement/view/171

 

    位置
    資料夾名稱
    學院計畫:「各學院計畫」
    發表人
    系統管理者
    單位
    高教深耕辦公室
    建立
    2023-06-09 12:00:37
    最近修訂
    2023-06-24 15: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