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1977年,著名的哈佛經濟學家約翰.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 1908-2006)出版了流傳甚廣的《不確定的年代》(The Age of Uncertainty),指出「政府」/「市場」之間的緊張關係,不同的選擇將對生活帶來巨大影響。雖然,他所論述的對象雖然是冷戰美蘇之間的經濟與國家安全議題,卻也還能照射近代以來,整體人類生活的縮影。我們活在一個立場分歧,觀念滿天飛的複雜年代,任何一種言之鑿鑿的「主義」,是否必然能夠解決世界的困局?恐怕誰都沒有把握!而弔詭的是,我們人類賴以解決世界問題的方法,主要是靠著累積過去經驗而成的知識系統。大學,正是此一知識系統養成的基礎。而大學所傳授的知識,是奠基於「主流」的知識典範之上。但是,複雜而不確定的年代,往往挑戰而揭露的正是「主流」的僵硬與脆弱。大學能否試圖開一扇窗,讓「不確定」、「非主流」、「實驗性」的學習模式,為我們創造一個「新的」、「未知的」、「實驗性」的「另類」學習與知識呢?
我們在新一期的高教深耕計畫中,將提出「VUCA世界未來人才實驗教育計畫」,以作為落實實驗學院的先導。基本上,VUCA:是由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與模糊性(ambiguity)四個英文詞開頭字母縮寫而成,代表了當前世界的處境與未來世界的趨勢。
我們在此一實驗教育計畫中,即希望回答VUCA所衍生的課題:哪些素養有助於學生面對未來、未知、不確定性與複雜世界?哪些素養有助於學生建構共生、共振、共創與共好的未來世界?在高教層級,自主學習的核心精神與實踐策略為何?當大學生被賦予自主學習的機會與權利時,他們是否能發揮其核心精神並開展適當的實踐策略?何種教育模式、方法與過程才有助於培育上述素養並支持自主學習?何種組織脈絡與文化氛圍才足以支持上述教育模式?鬆綁哪些法令才足以讓上述教育模式與學習過程成為可能?
二期深耕計畫中,我們將在組織的運作中,以具體五項策略回答上述這些問題,將理想落實。
首先,未來將以本校「改造後的社資中心大樓」為基地,作為生活學習、住宿學習、文化浸染與自主學習的基地,也作為連結各學系創新教學伙伴的平台,並作為社群共生、共振、共創、共好的核心場域。此核心場域雖是空間,但是經過「空間意義化」,使其空間性之中,帶有理想的精神性,而能承擔起培育未來人才的重責。
第二,各學院同時為實驗學院之分支,與實驗學院合作,開設問題導向、專題導向或統整類的課程,讓已具有核心知識或基礎知識的學生結合運用,以橋接專業與通識,深化跨領域學習。在設定課程共同目標之後,實驗學院提供資源支持各院系開設相關課程,或幫助各院系解決課程實踐上的困難,進而與各院系形成連結共生關係,讓開課院系成為延伸的共振場域。如此一來,實驗學院的精神將落實在大學的教育體系之中,讓政大的實驗學院不僅是校級課程的創造中心,同時讓各學院在專業學習過程裡,納入實驗教育精神。
第三,盤整本校多元學習空間(例如:山居學習中心、創意實驗室、博雅書房、玩物功坊…等),作為延伸的共振場域。
第四,建構網路社群,連結Invisible University以及各類自主學習資源(與「自主學習書院通識」之發展策略之一-「擴大線上學習認證」呼應)。
第五,實驗學院的落實,不僅在於組織運作的思考,我們也需以嶄新的思維,來全方位的面對「學院定位」、「學生來源」、「師資來源」、「課程結構」、「法制設計」、「空間設計」等諸多挑戰,唯有如此,實驗學院的可行性,方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