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在深耕一期時尚未成為計畫主要的概念;COVID-19之後開始受到廣泛的注意。教育部、衛生福利部、及國家發展委員會最新資訊揭示了,數位轉型之韌性校園所涵蓋的七大面向為精進防疫量能與數位治理、虛實整合與沉浸式教學、數位競爭力與國際化創新課程、自主學習與數位教學、數位落差關懷和社會參與、資安防護評估與應變強化、學研資料智慧化系統。
這七個面向除資安一項外,其餘六項在深耕一期時主要都是在教學創新主軸二「數位政大」下分三項策略推動的,分別是「建置高效能的數位教學環境」、「串流數位課程與教學資訊」、及「活化教學與教學媒體融入課堂」;涵蓋的範圍包括了數位轉型、數位賦能、智慧教室、虛擬實境、網實整合、教育雲等,將之重新整合成如下圖所顯示的數位轉型下的韌性政大,從圖中可以看出「韌性政大」是對深耕一期許多已在執行的工作提出一系統性的鳥瞰。
遠距辦公技術支援方面,電子計算機中心租有雲端會議平台Cisco Webex與Google Conference雲端會議工具,供全校教師與單位申請使用,另購置居家辦公技術平台,整併建置於「政大雲」系統(http://cloud.nccu.edu.tw/),供校園行政遠端使用。對於不熟悉會議平台的使用者,學校另設有「NCCU居家辦公攻略」網站(https://sites.google.com/mail2.nccu.tw/nccu-wfh-solutions),陪伴他們度過數位轉型陣痛期。電算中心也協助各單位加掛「智能客服」功能,蒐整經常詢問而重要的問題並擬定適切回應,供遠端使用者即時諮詢,實現數位治理零時差效能。
政大遠距教學行之有年,系統建置已臻完善,目前有兩處數位平台支持系統:Moodle數位教學平台、WM5數位學習平台,教師可視需求擇一執行數位教學。兩套系統有利資訊量分流,以維持同步視訊教學之穩定度,供師生在不同地點,透過電腦連接網路攝影機與麥克風,產生類似實體即時互動之臨場體驗。極少數缺乏教學設備的院系,學校也有「視訊設備借用」服務,提供校內各單位借用。教師亦可透過教材製作軟體EverCam9錄製螢幕畫面,分享簡報教材,供學生課後非同步閱讀,另平台加掛教學視訊軟體JoinNet,附有簡明教學影片,提升教師科技使用之意願。
近幾年,學校側重發展合作式問題導向學習數位平台(collaborative problem-based learning, CPBL),除配合傳統PBL教學法外,還加入社會網路分析工具,如小組激勵機制、基因分組機制、Etherpad協作系統、PageRank演算法分析圖等,協助教師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輔助教學活動。五年來已累積20餘門課程、30位教師,以及超過2,000位學生使用,並完成學習歷程分析。2022年,學校以本職為各級中小學教師之在職專班學生為對象,請他們於暑期課程中設計PBL教案,再將其帶回任職之中小學校進行實踐應用,可再增加20餘門課程、600位學生使用CPBL平台輔助數位學習。
虛實整合之教學情境,在未來教學創新扮演重要角色。2020年,政大社資中心開啟「建置高效能的數位教學環境-創客空間」計畫,於達賢圖書館規劃推廣空間,購置虛實整合教學所需設備,包含AR、VR、3D列印機、熱轉印機、雷射切割機等,先後舉辦了9次使用教學工作坊,深入講解VR原理與體感動作如何透過穿戴式設備整合虛實,並由學生實作錄製素材檔案,體驗應用效果。
目前學校已建置「VR」、「輕鬆點」2間智慧教室,完成「創客空間管理辦法」,開放政大學生與教職員使用。營運方面,2022年開設相關進階課程如「虛擬網紅即時互動系統」,搭配此課程添購動作捕捉之硬體設備,也將與台灣科技大學STEAM教案團隊合作,開設創客相關課程,推廣STEAM教育思維。
相關連結:
圖書館開發「擴增實境服務系統」,將實體圖書館與虛擬圖文、影音、動畫等資訊物件,虛實整合為行動創新服務。以AR室內精準定位技術設置館內定位點,將3D物件、2D圖像、聲音素材與動態影像,透過手持式裝置攝影鏡頭進行影像辨識,提升圖書資訊系統之泛用性;未來也將規劃建置「預約取書智慧書架」與「場管報到預約系統」,深化自主學習的數位環境。
「創客空間」執行兩年,雖有2間智慧教室,真正以AR、VR進行教學的課程很少,然而其產業已然受到相當重視,「傳播科技行銷與設計計畫」團隊由傳播學院結合資訊科學系、資訊管理學系師資組成,從教學、研究、產業三方面推廣虛實整合概念。教學方面,相關課程邀請產業講師,舉辦多場講座與工作坊,主題包括虛實融合的顧客體驗時代、XR趨勢與創新應用、XR互動與虛實融合、化虛為實的TUI、電玩X藝術X遊戲化等。研究則依計畫主旨,著重虛實技術與行銷活動的數位整合策略。產業方面,團隊接受台北市電腦公會委託,進行虛擬實境體感產業趨勢分析,以社群媒體行銷與口碑行銷兩項實務視角,比較國內外商業案例模式的關鍵成功因素,產出具參考價值的產業調查報告,反饋於課程設計之中,是一整合趨勢、產學、研究與學習的前瞻性計畫。
依照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頒布之《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沉浸式族語課程》實施計畫,沉浸式學習環境特別有助推動原住民文化傳承、跨領域互動、學校與社區連結等教育方向,因此,沉浸式課程不需侷限於一般課程型態,可用更多元方式輔助學習,2022年東南亞語言與文化學程推出之「東南亞表演藝術工作坊:泰國傳統舞蹈文化」便是一例。該課程邀請到泰國宮廷舞蹈大師Jirayuth Panomrak及Chatchawan Nipattarak進行12場次、共36小時之表演藝術工作坊,從舞種(孔雀舞、碗舞、刀舞、古典舞、蠟燭舞、指甲舞與南旺舞)到服裝飾品等細節,親身展示其文化意義;學生可藉由聽覺、視覺、肢體感知等沉浸式環境,在泰國傳統音樂旋律之下,隨著大師領略泰國傳統舞蹈的舞步節奏及手勢意涵,體驗所謂「指尖上的藝術」。親身體驗泰國文化之餘,亦能搭配選修「東南亞學程」習得的知識脈絡,深度領受民族舞蹈蘊含的文化背景,進而對東南亞地區豐富的信仰、文學、歷史產生興趣,是學校沉浸式教學的特色課程之一。
2022年成立之「人工智慧與數位教育中心」,為學校開發多項自主學習與智慧化系統服務,前者如於數位平台開發10件自動化模組,包括數位互動之使用者紀錄視覺化模組、沈浸展覽模組等;後者則為校園數位典藏系統導入NFT技術評估,維護數位資產,另研發智慧人流辨識系統、手寫文字辨識系統、熱感應辨識系統、智慧語音系統、語音語意情意分析系統、可解釋性的MLOps整合管理模型等。未來將積極透過YouTube、網站專欄分享研究應用成果,以普及AI知識之數位賦能理念。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需要親身互動的課程被迫轉型,也為學生自主學習帶來新契機。以俄語授課為例,俄語不比英語,缺乏豐富網路資源讓學生自學,因此以往都是以實體授課方式與學生互動。疫情爆發之後,雖可進行同步視訊教學,但學習效果難測,於是斯拉夫語文學系2020年啟動「從教學到自學」計畫,調整語言實務課程的授課方式,善用本校數位學習平台建立課前、課後學習模組。
操作上,該計畫是以數位編序概念設計課程之學習次序,並設置回答次數、學習時限、重新學習等流程管理選項。學生按照設定好的平台路徑,完成一個頁面後才能進入下一頁面,或依據學生回答導向其他路徑。教師可自行於頁面設置多元性測驗(包含配對題、是非題、選擇題、鑲入答案題、簡答題、申論題欄位),並轉介多樣性媒體教材輔助學習;學生作答後立即獲得回饋,在進入下一路徑之前可自主修正。數位學習平台則提供詳細的學習紀錄,教師可依數據報告瞭解學習成效、彈性修正數位教案。此一設計不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之數位素養,亦提升了數位教學效果,可廣泛應用於外語學院其他語言課程。